最新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12:24:33 作者:雨中梧 最新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模板8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更好地构思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一些关于意见建议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一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

3月12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乙: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甲: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本学期的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下周再见!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二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诗篇。王维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境界,有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艺术养,对于自然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感受,因而他笔下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意境,耐人玩味。他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王维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山水和诗人恬适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写作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三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宋雨欣。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曹操的《龟虽寿》今天我们请三年三班的为我们朗诵。

甲:上学期的《佳作欣赏》我们一起欣赏了素有“苦难之花”的汉乐府诗歌和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今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起来到东晋,跟着陶渊明放歌田园!

乙: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甲: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在晋代的门阀制度下,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乙: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甲: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甲: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

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饮酒》之五,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晚上的一首中国风,霍尊的《卷珠帘》

乙: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甲: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本学期的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下周再见!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四

陶渊明特别注重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他曾经写过一篇《命子》诗,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追忆了陶氏家族的功德和传统,歌颂了汉高祖时的.右司马愍侯陶舍,说他“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佩带长剑,豪气干云,出生入死,平定战乱,建功立业。

又歌颂了祖父陶茂,说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也即为官一方,能够以仁义之德造福苍生。在《命子》诗中,陶渊明尤其表现了对曾祖父陶侃的敬佩之情,说:“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陶侃英姿威武,功勋卓著,道德崇高,以致天子赐爵,将领军队平定战乱。

功成之日,毫无居功自傲之心。如此高尚之心,在东晋能有几人?在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之后,陶渊明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人,温和恭敬,效法先贤。

陶渊明在为官的生涯之中,将功德和名利分得一清二楚,他想做的是“大济于苍生”的好官,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之辈。但一旦缺乏建功立业的条件,就不如毅然归田,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归田之后,他不愿意跟江州刺史王弘来往,拒绝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陶渊明特别注重教育儿子读书。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荣木》诗序说他“总角闻道”,也即少年时就已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饮酒》诗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特别是在《与子俨等疏》中,他说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为此就有《责子》诗,责备儿子不喜欢读书,“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一一指出儿子们存在的问题,勉励他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

陶渊明特别注重教育儿子善待他人、兄弟和睦。陶渊明当年到彭泽当县令时,家里只有小孩,劳动力奇缺。为此他从彭泽派来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派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啊。这封信,充分体现了陶渊明对待普通百姓的仁爱之心。

陶渊明的教子之心,更集中体现在《与子俨等疏》这篇家书之中。他说:“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说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牢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为此陶渊明举了几个故事: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一个是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两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他们两人曾经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太穷了。”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

鲍叔牙又替管仲说话了:“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遇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后来,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跟随齐桓公之后,他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个是春秋时期伍举和声子的故事。楚国大夫伍举,与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两家又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污蔑说是伍举私下里放跑了他的岳父。伍举听到这些传言,很是害怕,因此躲到郑国去,又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半路上遇见了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

两人相遇,分外高兴,伍举便把黄荆树条铺在地上当坐垫,一边吃东西,一边谈论如何回到楚国。后世遂以“班荆道故”形容朋友相遇,畅叙旧情。声子很同情朋友的遭遇,便赶赴楚都,向楚令尹申述伍举的不白之冤。令尹听说之后,便马上令伍举归楚,并官复原职。

一个是汉末名士韩元长的故事,他是颍川(今河南省禹县)人,身居卿佐之位,享年八十岁,兄弟们一直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

一个是济北(今山东省长清县)范稚春的故事,他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其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都很满意。

陶渊明用这几个故事教导儿子,希望他们和睦相处,兄友弟恭。

陶渊明的家教就是这样,款款而谈,语重心长,既饱含真挚的感情,又体现了他鲜明的人生志趣。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脁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炫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他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六

3月26日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

甲:今天,我们与圣贤为友,今天,我们与经典同行。

乙: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佳作欣赏》,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学有德人,立君子品。我是五年四班的尚红林。上次的《佳作欣赏》我们背诵了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今天我们请三年四班的张宝颐为我们朗诵。

甲:上次的《佳作欣赏》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陶渊明,尚红林你还记得吗?

乙:我记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大诗人苏轼的异代知音!

甲:说得非常好!陶渊明的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曾写诗句: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乙:老师,这两句诗都是什么意思呢?

甲:“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是说我什么时候能到彭泽去呢,在陶渊明先生放歌呢?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的意思是我是多么的喜爱陶渊明啊!他才思敏捷,无人可比。

乙:这些大文豪都把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多么的崇高!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之三,下面请老师为我们朗诵。

甲: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归园田居》一共有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寻常的农家景象充满着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下面请大家一句一句跟我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甲: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了解诗的意思。

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乙:让我们来看第二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早晨起来,我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前两句读一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甲:我们来看第三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间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乙:我们来看下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句话的意思是: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这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两句读一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请同学们跟着我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甲: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所以即使是干了整整一天的活,也不觉得是辛苦的。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都在这首诗里显示的淋漓尽致!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乙:陶渊明死后的200多年,文学创作并未引起重视,“居高声自远”,600多年后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陶渊明从此走出了寂寞的田园!

乙: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归园田居》之三,陶渊明,预备,起!

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用京剧和通俗两种不同形式演唱的同一首歌――《烟花易冷》

乙: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甲:美好的人生是文采人生,美好的人生是诗意人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文采,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诗意!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本学期的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收听,下周再见!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七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陶渊明,钟嵘推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苏东坡赞美陶诗“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把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使其拥有了近乎神性的光辉。可这种标榜本身,也正是将陶渊明有意无意符号化之始。重重误读之下,那个饱经忧患却日益饱满的鲜活肉身不见了,只剩下一具缩略风干了的文化木乃伊,躺在博物馆里,接受众口一词的赞誉。渊明是一部丰厚的大书,我们不能把他读薄了。这其中,对陶渊明的误读主要有二。

是“隐”?是“归”?

《饮酒》伊始,渊明便夸示自己归园田居的静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也即人多聚居的地方。渊明辞官之后,并没有把自己藏起来,他与官员僧侣亲朋旧知都有坦然往来。

“而无车马喧”,很多人误读,以为他与门外世界疏远淡泊。其实不是。他喜欢热闹,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世俗生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渊明的饭局很多,不是别人请他,就是他请别人。《五柳先生传》里也有他与友人们的交游场景。是什么人出门,才有“车马喧”的富贵排场呢,一定是令他愤然辞官的督邮那一类耀武扬威的家伙。没有了这种人的扰攘,日子真是清净自在。

少壮时,渊明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之思,对官场亦有着知识分子的天然想象。因此他“投耒去学仕”,十三年里,五次学做官。可见,他曾经想在官场上实现济世的理想,却都失败了。生逢乱世,兵戈扰攘,他空有一身的抱负,却找不着价值观的对应点。前人说他“隐”,当然是对应着他曾经的“仕”。可渊明辞彭泽令,与同为“浔阳三隐”的刘遗民辞柴桑令,去向到底是不同的。渊明归向了“人境”,倦鸟归旧林,他回的是实实在在的家。刘柴桑却跑去庐山,真正隐了起来,那儿却是“仙境”!

去,还是留?他一定犹豫过,挣扎过的,所以他写诗责备也催促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他甚至等不及天亮,“敛裳宵逝”。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他文思泉涌,连作《归园田居》五首。渊明之“归”,不仅是归家,更是精神的归根,是一个人的心神合一。他的脚下,是厚重的黄土层。

渊明似乎特别偏爱“归”字。不仅有《归去来兮辞》,声声问责自己“胡不归”;又有《归园田居》五首;他学《诗经》,又作《归鸟》诗四首。其中的“翼翼归鸟”,不正是他自己?因此,他不是“隐”,是“归”。

再说说“逸”。人们似乎只愿意记住陶渊明句子里的诗意,却忘记了,归园田居的日子,总体上过得并不安逸。归来后不久,家里就出了一桩大事,房子失火,勉力经营的殷实小家,转眼成了灰烬。一大群儿女,“幼而饥寒”,张着小嘴大声喊饿。渊明跺跺脚,拄杖就走。他是要躲避现实,一“隐”了之吗?不是。他去外乡行乞,为孩子们讨口吃的。可要饭也需要本事的,得能说会道,渊明哪是那块料。“饥来驱我去,不知何竞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肯定是乞食不顺利,不然不会走那么远。终于看到一户人家,敲开了门,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去。

你不由惊叹渊明的坦荡和真实。他“真”到了透明的地步,一点不为自己留余地。沦落至此,很多人是羞于向外人道的。他却不后悔不回避不怨尤,艰难而努力地尽着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我们从小就熟知《檀弓》饿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以为是志气。渊明却很不同意:“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有人愿意施舍,有人愿意受施,这没什么不妥,总比饿死人强得多。渊明被尊为“靖节先生”,但他一生不讲大道理,也不空谈操守,他只是从人性的角度,说出心中最朴实的想法。因此,朱光潜说他一生“忧愤”,却“胸襟高超而不唱高调”,“近人情”。

所以,我们与其说渊明“隐逸”,不如说他“归真”。

白璧微瑕?至情至性?

对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至今打着口水仗。

与《桃花源记》所获得的崇高地位相比,渊明的《闲情赋》显然是被长期遮蔽的一篇好文章。道学家们读《闲情赋》,读出一脸绯红,贪婪读完,却又赶苍蝇似的,连声说不好不好。有些人却正色到:浅薄!渊明此赋意在讽,而非劝。

《闲情赋》到底是怎样一篇文章?

“愿在衣而为领,愿在裳而为带,愿在发而为泽,愿在眉而为黛,愿在莞而为席,愿在丝而为履,愿在昼而为影,愿在夜而为烛……”诗人爱上了一个姑娘,为她神魂颠倒,他多么想成为她衣上的领、地上的影,或者是她头上的膏泽、脚上的丝鞋、床头的蜡烛、身下的凉席、手中的竹扇、窗下的桐琴……这爱情,来得太浓太痴,令人心惊肉跳。

后人评注,多对《闲情赋》持“无深意”之说,草草搪塞了之,苏轼为渊明开脱,“如《国风》,好色而不淫”。清人方东树则抨击此赋“轻薄淫亵,最误子弟”。

是也非也,其实都是在误读。

综观上述多篇此类赋文,其篇名第一字,如“定”、“静”、“止”、“正”等,皆作动词之用。如此一来,多情公子个个就又都摇身成了君子人也。这也是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必然。其实渊明说自己是学张、蔡而作《闲情赋》,其“闲”字,亦必作动词理解,如《周易》里的“闲邪以存其诚”,此“闲”,“防也”。可见,《闲情赋》之“闲”,绝非“闲情逸致”之意,而取其“防范”之说。青年陶渊明并非登徒子,他的爱情狂想还是“收”了回来的.。他似乎早料到了后世的闲言碎语。可他忘了,爱情诗从来都难脱“百劝而无一讽”的指摘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讽”呢?步入晚年之后,“人淡如菊”的陶渊明,早年竟有过如此浓烈炽热的爱情想象,当更值得我们珍惜才是。《闲情赋》分明是一座文化大山的精神端倪,是一条文化长河的源头水流。而在各种人生遭际的锤炼之下,这可贵的情感种子,终于破土萌发,使渊明成为了一名厚实深广至性至情之人。

而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在于他不仅有爱情亲情,还有对世人普遍的同情。渊明在外做官,曾给家里派去一名帮工,却不忘写信叮嘱家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他痛恨官场上的势利眼,无论贫富贵贱,都是父母的孩子吧,生来当平等。“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渊明伟大!他有着一颗至性至情之心。

他既有如此深广的同情心,《桃花源记》也就成了必然。他多么希望世上真有这么一个地方,没有战乱饥馑,处处芳草鲜美,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朱光潜怜惜陶渊明,说他书生弱质,“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这话大错。渊明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为官放了多少赈,修缮了多少城廓,他是为世人在精神上建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国”,让现实悲哀的人们在那里寄放他们对明天的希望。谁说他没有大济苍生的能力?济,既可以是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诸般努力,也可以是吮毫搦管对精神世界的塑造支撑。“桃花源”并不虚幻,它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之“源”,幽深的文化之“源”。这更是一种整体的救赎,是真正的“大”济苍生。

渊明一点不文弱,其“理想国”所喷发的精神力量,敌得过千军万马。

广播稿田园诗人陶渊明篇八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

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田园诗派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田园诗派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田园诗派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